close

記得我念研究所時,有個學妹有甲狀腺亢進症,平時很容易暴怒。有一天,我們幾個人在文學院二樓的研究生教室唸書,那天是假日,樓下中廊有人在辦活動,對我們來說有點吵,可是這樣的音量對我這個學妹來說可就不得了了,她氣呼呼的跑下樓,對著那些辦活動的人大吼大叫,又氣呼呼的上樓…樓下的活動在停了一陣之後,就又繼續。這樣反覆了兩三次。

有個學姐看不下去了,直接下去跟辦活動的人好言交涉,讓他們明白這樣會吵到唸書的同學,很神奇的,後來就沒聲音了,我下樓一看,那些辦活動的早已移動場地到別的地方去了!

想到這則往事是因為最近看了兩篇對於洪蘭批評台大學生的回應文章,其一是中國時報電子報上的「一代不如一代?」(作者:莊佩璋),其二是「洪蘭教授錯打稻草人」(作者:陳宗延)。前者認為洪蘭犯了所有上一代容易犯的錯,只見下一代的問題,卻不見下一代的優點;後者則以自己為例(該作者目前正是台大學生),說出洪蘭教授的批評不夠周全的原因,並舉例說明。

重點在未來成就,還是做人的態度?

我算是很認同莊先生其中一個觀念,那就是上一代的人總是容易囿於自身經驗的侷限,因為看不到下一代可能的成就,而對於下一代正在萌芽的新想法多所阻撓;只是他把這個觀念應用在洪蘭對於台大學生上課行為的批評就有點牛頭不對馬嘴:在任何公眾場合中遲到、吃味道很重的雞腿跟泡麵,基本上無論古今中外都表示「不在意」或「消極的抗議」,對於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才考上的學府,有這樣的上課態度是很可議的。

當然,這只是一種現象的呈現,全部的問題不見得只在學生身上,有可能就像陳先生說的是排課的問題,有可能是上課的內容不吸引人的問題,有可能是上課的方式有問題,當然也不排除學生自己懶惰或不經心的問題。

可是根據莊先生的說法變成「像郭台銘不也曾蹺過課、混過彈子房?…這些不守規矩的學生,後來成就有比較差嗎?」當然不見得有,有些成就還很好哩!只是,莊先生的寫法會讓人覺得這些遲到蹺課者,反而未來很有希望,但是這樣的想法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沒有再深思洪蘭要批的只是「成就」問題嗎?能考上台大醫學院的學生,本身已經有一定的成就了,他們七年的修習,在課業上也只是讓自己更有成就罷了,但是對於醫生來說(甚至對於各行各業也都適用吧!),還有一種叫做「品德」的東西,這難道跟莊先生所說的「成就」一樣?

面對批評時,只要反擊回去就好了嗎?

這些學生上課的行為看來或許是小事,如果是因為他們平時就沒有把該做的事當一回事的習慣,當他們畢業行醫,是否也可能不把病人當一回事?這還是小事嗎?如果不是這樣的問題,而是體制上的或師資上的或排課上的問題,是不是正好也做個檢討,為何學生會用這樣的方式來對抗問題,而不是嘗試去解決問題?

出現問題了,有人看到並批評才有改進的契機,但是批評跟回應還是應該奠基在理性溝通上,確實檢討問題發生所在,才能對症下藥,可不是?像我學妹那樣只因自己情緒被激發,所以也以情緒來對抗,問題還是無法解決,我學姐不需要大聲嚷嚷,只要讓對方清楚明白,他們自然會有改進。

良好的溝通可能真的不容易,但是能不能接受批評並勇於檢討、不只是怪罪對方沒站在自己的立場想,或許才是自詡為高等學府學生應有的胸襟和氣度,從這點來看,陳宗延先生至少有在這方向上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ke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